美术馆是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支脉,美术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一方面在积累国家文化财富、传承展示优秀民族文化方面担负着重大责任;另一方面也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承载着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重任。可见,美术馆在当下社会文化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如何充分发挥好美术馆的社会知识和艺术审美的产生功能,可能是其在当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然而,国内美术馆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美术馆缺少策展机制、学术研究与典藏在美术馆的职能构架中也没法充分发挥相应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展览形式相对单一,缺乏专业的导读团队和针对每场展览的学术研究机制,这导致美术馆的大部分展览基本上都是展览开幕就再没人参观的现象,属蛇的今年多大美术馆的公共艺术教育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就此现状而言,笔者认为在美术馆内引入人工艺术导读与打开美术馆的场景价值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通常的讲,关系决定场景,利益决定分享,体验决定产品,故事决定深度,这亦是如何打开美术馆场景价值的基本旨。
然而,当下美术馆展览方式相对单一,即以单纯展示绘画作品为主,展览场地缺乏生机和有吸引力的场景,由于展览空间相对单调,这导致了无法真正地调动观众的观看兴趣。这表明美术馆的作品展示并不意味着现代意义的展览场景的诞生。鉴于此,我们应该应用现代科技把展览作品与观众观看相对单一的形式转换为极为丰富的美术馆场景空间,使艺术及其展览产生更大的体量和信息内涵,观众在具体的体验中感受艺术的内生价值。
1、我们可以创建一个艺术管家的服务系统,建模一个艺术家作品的思维图谱,运用签引力的算法使语音识别系统转换为词条服务这必将更为深刻的全息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与艺术规律,乃至可以衍生开来获取更为惟妙惟肖的审美场景诠释,有助于完善人工导读的类别区分,我们对艺术作品做导读,然而“艺术导读”并不是单纯的艺术欣赏,也不是艺术,而是兼有二者的性质,同时又带有研究的性质。
从根本上讲,我们“艺术导读”主要是为了提升全民的艺术水准,充分发挥美术馆在当下的文化生产功能。这一形态的服务不但可以服务于艺术馆内的现实场景,同时也能通过终端服务于美术馆的虚拟空间,使未进入美术馆的人群同样可以获得对艺术的关注与导读。我们所的艺术导读提倡线上导读服务和实地美术馆场景价值服务为其旨,追求学术品位,同时又不失其亲民的一面。具体操作就是根据每场展览的具体内容整合艺术家、专业的艺术评论以及画家语录等诸多方面,形成一份既有趣又有深刻思想文化内涵的导读内容,并根据作品内容对导读志愿者进行导读内涵培训;同时,亦根据场景价值的需要对导读志愿者进行相关文化等方面的培训,以此激活美术馆作为知识生产机构的作用。
2、艺术作品与新技术的合成展示,他将会实现传统观览的美术体验转换为沉浸式的导读场景,一切智能化服务系统都依赖于人的智慧,而人的智慧的更依赖于新技术,全息影像对原作的导读即具有声、光、电的介入,当你在观看一幅作品时获得的体验不是一般性的观览而是进入一幅作品的艺术空间,从现实进入虚拟,最终现实的场景化体验,这种智能化的艺术导读充分的体现了艺术的审美境界并可以深入到艺术的内生,其中内容包括艺术规律、艺术前景、艺术原生态、艺术责任、艺术方向,如果从微观的角度上看,全息影像的运用,用VR技术实现代入式体验,用AR技术实现情景再现,那么它具有非常好的全息中国画特别是写意画的观与境界说,也就是中国文人画的文化价值和创作的主题,即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
打个比方说,一幅山水画我们怎样去全息它作品中的气象、气节、气韵等现象的存在和展现呢?新的合成影像动漫辅助于观览艺术作品中产生的气象、气节、气韵,艺术气象指的是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景色与景象,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发生在天空中的风、云、雨、雪、霜、露、虹、晕、闪电、打雷等一切物理现象。而这一切物理现象既可以用新技术服务于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中的客观现象的展示又可以解析其主观意志的展现。艺术作品中的气节表现往往是最难以解读的,这需要导读者与艺术家通过默契的心灵对话才能予以阐述,而这更需要新技术的辅助,将其艺术作品中的品质、风格、创造和文化的传承实现场景式的描述;
3、中国画的审美标准以六法为准则,其中“气韵生动”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由于中国画本质上具有内在的哲学体系即我们说的观,但是这种传统的绘画语境内涵玄远境界,往往高深莫测难以解读,譬如虚实带来的现象,留白产生的气韵,艺术作品中的“生动”视觉观往往与现实生活和人们的审美取向产生了越来越远的距离,同时也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审美需求,恰恰是这种新技术的介入拉近观览者与创作者的心灵沟通。
比如笔者于2015年10月在广东省中山美术馆所作的一场体验式的艺术展览,其中邀约了艺术评论家和观众共同参与主题为“中国境界”的艺术互动,将“六艺蒙养”的传统文化形式与现场挥毫和现场表演相结合,使传统的文化生态得以直观表现,内容有“众人泼墨”、“一笔挥毫”,其中也包括操琴、吟诗、品香、品茶的现实体验,可以说这一实验本人获得了对艺术导读实验的验证将其作品的内容与生活状态相融合,超出了一般艺术观览的体验感,使评论家和观众获得不同层面的审美趣味。虽然此次艺术活动仅应用了一般性LED等电子设备却对传统文化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文化传承性更具有化的体验,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与兴趣,同时也诠释了其气韵生动的场景、笔墨、虚实、烘染、留白等艺术技术问题的表现形式与直观体验。从画面的解构到人的活动参与借助于影像的逻辑构成。看似是一个艺术技术的解答,但恰是艺术重组的建构来表达艺术作品中的意境、韵味和神采。新技术可以让更多的观览者感受艺术创作者的思想体系和审美价值,我们相信这样的艺术导读与技术服务就可以走进世界的前列,在文化艺术的形式上与具体内容上实现中国文化艺术的先进性和发散性价值。
志愿者导读的与智能化导读的具体选用对迅速推进艺术智库的发展起到了基石作用,当下有相当一部分艺术家有这样一种现象值得关注,第一不愿意参与全国美展,第愿意将自己的艺术作品在美术馆展现,第三把绘画艺术降低成的劣质艺术消费品,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将影响了我国的文化艺术发展,甚至在艺术家心目中把主流艺术认知为非主流艺术,失去了艺术理想与艺术担当,更进一步恶化为艺术商品化的概念,这些原因的存在都是匮乏对艺术的审美能力与对艺术追求的美好愿望。因此,我们在志愿者艺术导读的同时利用社会资源和国家资本重新整合中国的文化艺术资源和文化艺术信息,逐步健全以艺术家个人图谱为元素的艺术智库及中国艺术谱系的大数据化,实现具有先进的育美教育体系和可以运用的审美经济智库,使之辅佐文化经济发展的正确导向和有效运用。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