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股票导读 > 正文

几代人读过的那些课文由记者在朝鲜战场写就

类别:股票导读 日期:2021-3-23 17:36:05 人气: 来源:

  70年前,朝鲜战争爆发,在这场二战结束后最大规模的国际战争中,作为唯一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建立分支机构的国内新闻单位,共派出了100多位记者、编辑及工作人员赴朝

  耳边是隆隆的炮声,头顶是美军侦察机,手中的笔仍在纸上沙沙作响。通过设在“水帘洞”里的前线编辑部,发出大量的消息、通讯和述评,国内得以了解战争形势,国际社会得以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

  志愿军战歌歌词是他们“发现”的;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儿女”是他们“发掘”的;有记者甚至还临危指挥了战斗……

  他们记录报道那段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将。他们有的入朝24小时就了,有的在停战协议刚签署后不久倒下了。7位新闻工作者永远留在异国的土地上

  70年弹指一挥间,追思从未远去,让我们走近朝鲜战场上这群塑造“最可爱的人”的新闻工作者,走近这支以笔为枪保家卫国的“笔墨劲旅”

  在朝鲜北部成川郡石田里寺洞山的南山坡上,有一座新建的坟墓。一个多月,凡是在这座墓前经过的军民人等,都怀着的心情墓基,凭吊这位埋葬在朝鲜土地上的中国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师侦察连文书罗盛教同志。

  这就是后来被节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长篇通讯《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记述了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抢救落水朝鲜少年的英雄事迹。

  这篇电文是记者戴煌于1952年2月4日从朝鲜前线日下午,正在平壤附近一个山村里的志愿军某部驻地采访的戴煌,接到普金的电话,要他赶往一百几十里外的成川郡石田里,去采访志愿军战士罗盛教的事迹,要求越快越好。”多年前,万京华曾经在寓所采访了当时健在的戴煌老人。

  “这匹马老实,你就骑它!”戴煌当年回忆,接到报道通知正是严冬,到处冰天雪地,非常难走,部队又派不出车。团刘玉堂让战士牵来一匹不起眼的老白马对戴煌说。

  就这样,在经历了从马上跌落拖行、徒步翻越雪山,连夜穿行满是积雪的陡滑山,这位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参加,曾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采访报道的记者,在27日夜抵达罗盛教烈士生前所在部队的驻地。

  采访期间,戴煌看到,村民们在罗盛教的墓前竖起了一块五尺多高的墓碑,用朝鲜文写着:“……生长在朝鲜土地上的人民,都应该永远记着我们的友人罗盛教同志,学习他伟大的国际主义。”

  在翻阅罗盛教生前的日记书信时,戴煌更被烈士生前的一首短诗深深打动,“当我被侵略者的子弹打中以后/希望你不要在我的尸体面前停留/应该继续勇敢前进/为千万朝鲜人民和的同志报仇!”这些生动的素材都被记者引用到中。

  后来,这篇通讯经志愿军总分社编辑朱承修初编,又经过普金改定,用特急电发往总社。《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的报道经播发后,很快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像《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一样,抗美援朝战争中,很多新闻报道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上甘岭等战役的和志愿军战士的忠勇;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罗盛教等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事迹,就是通过战线上记者的一条条生动的电文,一篇篇鲜活的报道,传回国内抵达读者而家喻户晓的。

  灯光又一闪亮。我也来得及看清了:布满大坑的稻田,炸裂的冰棱,黑压压一片忙碌的人影:挥锄的,挑土的,扛着土袋的,……的车辙穿过奔忙的人丛。汽车又在中颠簸起来。“这是敌机的重点区。”团长安静地说。滥炸政策失败以后,敌机最近又来一套“重点轰炸”,几架“B二九”一早一晚,集中一点扔下几百颗大,硬把周围的地皮掏烂,炸飞,连基也给抬跑了。可是汽车来往,只要丈把宽的一条面。

  1938年就到延安参加的华山,是著名的军事记者,曾任社长的穆青这样评价华山:“他的才华超过了我们同时代的许多人。”他的短篇文学《鸡毛信》和新闻特写《英雄的十月》分别入选小学和中学语文教材。抗日题材的作品《鸡毛信》还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影响了几代国人。

  华山的战地通讯非常善于从整个战局着眼,通过细致化的文学描写,以及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使人们既能看清战争的形势,又有很强的可读性。

  “抗美援朝期间,总社和总分社要求前线记者要多写短小精悍的作品,多写事实,多写典型,能精确及时大量地报道,还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采取多种新闻形式进行报道。”万京华说。

  在1952年10月下旬到12月下旬上甘岭战役报道中,由记者石峰、章采写的《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和通讯员郑大藩采写的《伟大的战士邱少云》两篇,分别报道了黄继光用身体堵住敌人正在发射子弹的枪眼和邱少云为执行潜伏任务在熊熊烈火中的事迹,了亿万国人。

  1952年上甘岭战役期间,全面、生动地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顽强、机智灵未来身份测试活的战斗情景,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斗志。图为国内刊登的部分报道的版面。

  而“杨根思英雄排”的事迹报道,无疑是记者华敏“抓住采访时机,掌握战报特点,积极完成采写任务”的一篇出色报道。

  “作为新四军老战士,杨根思在解放战争时期就曾接受过胶东分社记者华敏的采访。”万京华说,杨根思前,当时华敏正在其所在部队采访,两人还曾交谈过。当听到杨根思壮烈的消息时,悲痛之余,华敏意识到应该马上投入采访报道。他曾说:“如果不抓紧时间采访战场目击者,等伤员转移后,可能就根本来不及了解详情,那会贻误报道时机。”

  华敏当即找到并采访了战斗中负伤的几位伤员,“他们都是亲历者,目睹了杨根思最后的和战斗的经过。”

  很快,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三连连长杨根思,抱着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事迹,被华敏写成了一篇1000多字的通讯。

  敌人的反扑持续着,一次接着一次,倒下的尸体迅速增加。杨根思的一排人也因英勇伤亡而逐渐减员。敌人多次反击无效,集中了重炮和B二十九型重轰炸机,将爆、烧夷弹,甚至汽油,都倒向这座小山顶,他们用成吨的钢铁来对付这一排人。

  当他打出最后一颗子弹时,四十多个敌人已经爬近山顶。在这危急的时刻,杨根思握起了一包十斤重的,拉响导火索,向敌群冲去。

  1950年12月24日,发自朝鲜北部的通讯《不朽的杨根思英雄排》播发,在国内播开来,这是中国在朝鲜战场上首次对外报道杨根思英勇的事迹。

  后来,电影《英雄儿女》在拍摄时,导演和编剧在对志愿军英雄王成的细节进行具体构思时,部分取材于杨根思的事迹。

  在杨根思前的那几天,华敏正在以杨根思为连长的某部三连采访,并与战士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一天晚上,连队忽然接到战斗命令,大家马上进入作战准备。根据有关,打仗时记者不能直接上前沿阵地。一些战士来跟华敏道别,“华记者,这一去我们可能就回不来了!”华敏忙鼓励说:“你们一定要活着回来,我还要报道你们的战斗事迹呢。”华敏和杨根思以饭碗相碰,为他和战士们壮行。随后,杨根思率领连队冒着风雪翻山越岭急行军前往前沿阵地。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中,展出的杨根思遗物。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小草摄

  “报道发出后,连杨根思所在团都还不完全了解他的具体情况。”万京华说,“如果不是记者身在前线,和志愿军战士同甘苦共患难,是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将这一消息准确报道出来的。”

  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赞赏就是对我们的一种肯定和鼓励,是用户对作品认可!系用户自愿原则。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东莞金融网-东莞金融网,投资网,理财,理财网,股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