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之造端莫可究诘,邪许之呼,牛尾之执,或见诸典籍,而稗官之说,则茫然无考。《诗》曰:“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或以为其权舆:闳诞迂夸,补天已同再造;奇怪俶傥,逐日不啻。初民之奇思漫衍,妙想联翩。巷语街谈,曷叨十家末座;道听途说,已在九流外围。小语丛残,大达实其未远;短书脞冗,长册竟也有方。目被来今,《汉志》已著录;学希往古,《隋书》更载言。往世名篇,缥帙标孝悌之义;当朝谠议,缃帖赞惇笃之行。传薪,原无二致;胸臆之论嗣响,难有分途。华屋为山丘,龙脱世网;桑田变沧海,鸿冥高云。奇偶相生,渊源当有自;质文互代,瀁漭亦何来?
志怪志人,汉魏发轫;讲经讲史,唐宋赓扬。英雄传奇,无非补青天旧梦;历史演义,大抵属市井虚言。洎乎人情,非仅;至于心魔意树,何必?写心于细人,“三言”绝非荒诞;侧目在君子,“二拍”即属奇观。《聊斋》本书生谵谆,多凭想象;《儒林》乃士人践履,常加讪疵。悲天悯人,《红楼》岂真成梦;谈因说果,《阅微》或可析疑。纷纷扬扬,可提纲而挈领;林林总总,且举一而反三。懿行嘉言,播传黄口;蜚语,贻误青衿。演绎研寻,各臻玄胜;表式标领,皆以名驰。释闷销愁,寓教于乐;怡情适性,耽恋在心。此则明清说部之大观也。
陈兄文新:籍出,承性灵之乡化;学在荆楚,展弘毅之校箴。披百家之群书,望孤鹤而寄傲;挥五弦之妙手,送归鸿以驰音。翰墨情浓,奋藻执春秋之概;楮幅意切,操觚得人天之机。骚赋诗文俱娴,鹗视丁部;文俚雅俗不避,鹰扬说林。效法前贤,思来不穷于广莫;启迪后学,兴往无际乎希夷。常逢青眼中人,颇多素心之侣。枕藉《世说》,屡窥作者;涵泳《笑林》,尤识文人脉络。古今有异,心理玄同;南北分呈,性情不悖。蜀笺早满,郇廚已丰。踵事增华,连三直须接二;,毖后不必惩前。肃肃寻寻,前修或有未密;孜孜矻矻,后出当能转精。才藻缤纷,三探骊珠于颔下;思致绵密,再耀明月乎天中。叙述分章,纳轶闻于绣腑;持择有节,传稗史在文心。寻故甄微,已见因枝振叶;探赜索隐,尤在沿波讨源。文不饰非,意薄题凤;言必有中,心慕雕龙。已探玄珠,频吹藜火。濡毫洒墨,当成华国之词;谈燕分茶,故有之美。学问承君子之雅,著述证儒者之怀。殷殷考据,本非小聪明;谆谆导读,当是大智慧。
愚年届稀龄,与陈兄莫逆有年。道术相通,学业。名山之托附骥,敢申衷言;邺架之藏泥金,更传风化。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兹《明清小说名著导读》之谓乎!
2004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明清小说名著导读》的第一版,导读部分约7万字。2008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明清小说名著导读》的第二版,导读部分约14万字万字。
这次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明清小说名著导读》第三版,较第二版增加了约10万字,而总的增订幅度,约在三分之二左右。
《明清小说名著导读》第三版与第二版的区别,除了篇幅的大小之外,行文风格有所不同也是一个重要方面。第二版保留专著的痕迹较重,而第三版则努力写成一部表述简明的教材。
例如,关于《三国志演义》的文化内涵,第一版和第二版均概括为“准纪事本末体”、“准话本体”和“准笔记体”,第三版的表述则是“历史的三国”、“民间的三国”和“掌故的三国”。两种表述之间,虽然并无实质差异,但前者只有少数专业人士才能理解,有可能导致普者的望而生畏,而后者亲切易懂,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不难清楚明白地理解其含义。
在我看来,让学术走出象牙塔,尽量不用那些“”的表述,是每一部教材都应达到的境界。它非但不会导致学术水准的降低,而且,致力于清楚明白地表达学术见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学术见解不断深化的过程。《明清小说名著导读》第三版的写作,让我对这一点体会深切。
细心的读者也许注意到了,《明清小说名著导读》的第一版和第二版,第一章均为“《三国演义》导读”,她来我家过夜了而第三版改成了“《三国志演义》导读”。之所以用《三国志演义》而不用《三国演义》作为书名,乃是因为,“演义”二字的意义,与《春秋左氏传》的“传”相同,即解释、阐释,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意思是用通俗的语言解释陈寿的《三国志》;《三国志》不能简称为《三国》,所以,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为《三国志演义》较为准确,简称为《三国演义》,则是一个约定俗成而其实不够准确的用法。
《明清小说名著导读》第三版的增订,虽以“好教材”自期,但是否达到了这一目标,还要看读者的评价。期待读者诸君喜欢这部教材,也期待得到读者诸君的指教。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http://cdgw.hengpunai.cn:27531/)
网友评论 ()条 查看